內政部對偏遠地區的定義為:「人口密度低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五分之一之鄉鎮市;或距離直轄市、縣市政府所在地七點五公里以上之離島,計六十五鄉鎮。」
然而部分山地和離島地區,雖不符合偏遠地區的定義,但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,就醫便利性和醫療資源遠不及都會地區。這些地方交通不便、人口稀少且分散,醫療資源普遍不足。
據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,台灣有近 32 萬人居住在難以就醫的地區,交通不便、醫療院所遙遠,讓他們即便有健保卡,卻放任病痛積累、鮮少使用。
只要有機會下山,奶奶都會到藥局購買各種成藥。「落山一趟看醫生就硬篤,阮就愛家己把藥款款好。」阿珠嬤用飽經風霜的手輕輕拍拂了胸口兩下,安撫眼底溢出憂慮的我們、也像在給自己安實的鼓勵。
村裡長輩們的抽屜內幾乎都有疊厚厚的藥,除了自己選購的成藥,還摻有不知多久前看醫生拿回的,未吃完的各種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藥物。但爺爺奶奶們不知道,發燒不一定是因為感冒;身體痛,也不是因為務農太勞累;藥如果過期了,更不能隨便服用。
健康識能是指個人獲取、理解、評估並應用健康資訊的能力。當長輩的健康識能不足,可能導致其無法做出正確的健康決策,無形中提高了健康風險。
2025 年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,老年人口突破 470 萬,每 5 人中有就 1 位老人。
與此同時,台灣高齡者的不健康餘命遠高於其他國家,在人生的最後一哩路,平均有 8 年需仰賴他人照顧,拄著枴杖、坐著輪椅或長期臥床。如何讓長者免於失能、健康而有尊嚴地在地安老,是台灣社會面臨的迫切議題。
「剛開始的時候,早上的課都是我們照服員自己上,都找不到資源。」「長輩都來據點了,我不想讓他們坐在椅子上你看我、我看你,靜靜發呆等中午吃飯。」偏鄉的社區據點工作者時常是在地青年,選擇留在家鄉貢獻力量,成為長輩們的照護者。
然而偏鄉高齡長者的健康處境更為艱難。即便有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或社區據點提供日照服務,但醫療院所遙遠、長輩健康識能不足;社區據點工作者(照服員)忙於備餐、送餐、接送,照護人力不足又難以找到專業的健康課程師資,都成為減緩長輩失能的阻礙。
⁕ 1 名社區據點工作者可能需照顧 10~30 位長輩;文健站則是每 10 位長輩配有 1 名工作者
我們為醫療資源不足的社區據點導入偏鄉遠距健康促進計畫。
不僅有效提升長輩的健康意識,讓他們維持良好習慣;各種運動課程也讓爺爺奶奶們維持肌力延緩退化。偏鄉的社區據點工作者也因此獲得更全面的支持,提升據點的照護機能,進而降低潛在長照成本。
「我要特別稱讚穿黑衣服的大哥,你的動作很標準,身體軀幹很穩定,這表示你的核心很有力喔!」運動專家請長輩們坐在進行椅子上練習拳擊有氧,還不忘隔著螢幕跟大家熱情互動。「都流汗了耶!」爺爺奶奶看著彼此,嘴上說好累、手卻沒有停下,繼續強而有力的揮拳。
我們或許無法改變偏鄉缺少醫療院所的困境,卻可以藉由各種多元線上課程,達到健康促進的效果。
透過數位遠距,我們將中醫、運動專家、心理師、音樂治療師等 21 種職類的專家帶進偏鄉。藉由提升長輩們的健康識能與基礎體能,讓他們更加健康、遠離失能風險。而線上 LIVE 課的形式,讓長輩與專家即時互動,更打破遠距課程相對無趣的印象。
「大哥平常有去醫院拿藥對不對?那醫生跟你說的你都聽得懂嗎?藥袋上寫的資訊有沒有地方看不懂呢?」健促師隔著螢幕,仔細地為長輩進行健康調查,同時針對長輩的身體狀況提供衛教指引。「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啊,不然兒子跟我都會傷心耶!」。
為了瞭解我們是否真的為長輩帶來健康,針對導入偏鄉遠距照護服務的社區據點,我們對長輩進行服務導入前、後的健康意識調查,藉以了解服務是否有效提升長輩的健康識能。
由 2024 年長者健康意識調查結果可知,服務導入前有高達 80.7% 的長者健康識能不足;但在服務導入後大幅下降至 24.4%。整體而言,長輩的健康識能平均進步了 73.5%。
過去,我們透過數位遠距,將健促師與各領域專家帶進 284 個偏鄉社區據點。今年,我們希望將多元健促資源帶進 30 個據點,讓資源尤其匱乏的長輩遠離失能風險。
您的捐款支持,讓健促師得以為一個據點的數名長者提供專業個管協助,讓醫師、營養師、物理治療師、運動專家、音樂專家...打破距離限制,為長輩帶來健康與實質的陪伴。